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山东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单位、山东省交通运输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现有教职工141人,其中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3人,省部级人才8人,教授25人,博士生导师28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支、山东省黄大年团队1支、山东省十佳研究生导学团队1支和山东省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团队7支。
现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术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博士学术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机械(车辆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车辆工程、道路交互与通行运输、动力工程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教育培训体系。车辆工程学科是山东省首批重点学科,2018年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机械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是山东省重点学科。在校本科生250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400余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0名。
拥有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4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12个。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0余项、省部级项目200余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0余项;发表论文2000余篇,其中被SCI、EI、SSCI收录700余篇;出版专著22部、教材31部;授权发明专利500余项。
车辆工程学科始建于1978年,是山东省最早设立的车辆工程本科专业,1997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13年成为学术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024年成为专业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拥有车辆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车辆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车辆工程与交通国家级虚拟仿线年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2020 年入选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
学科现有教师40人,其中教授1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教育部机械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人、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7人,山东省高校车辆工程重点学科首席专家3人。
学科拥有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实验室、智能新能源汽车线控底盘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汽车振动与噪声实验室、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实验室,设备总价值达3800多万元。在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通汽车工业集团等国内10余家科研机构及大型车企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已形成了新能源汽车能源与动力系统、新能源汽车电子电气与控制、智能/新能源汽车线控底盘系统、车辆轻量化设计与制造、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控制五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能源系统集成设计与控制、动力系统集成设计与控制、整车能源动力系统参数匹配与能量管理等方面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其他奖励16项。
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混合励磁驱动电机及控制、弱混合动力起动发电系统、汽车电源及嵌入式系统等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16项;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技术在福田汽车、唐骏汽车等公司推广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6项。
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线控传动、线控制动、线控转向以及主动悬架在内的全方位线控底盘系统模块设计、优化与控制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20余项、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项目40余项,与潍柴动力、舜泰汽车、航天威能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关系。
主要从事汽车轻量化技术、车身板成形与制造质量控制、车身高质量建模、零部件结构复合化方法等研究。先后承担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3项。
主要从事汽车动力学分析与动态设计、整车结构安全性优化与实验测试、汽车振动噪声分析与控制、声模态优化匹配与减振降噪技术等研究。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与中国重汽、北汽福田、潍柴动力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部分同学考取了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湖南大学等知名高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部分同学就职于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发中心、徐工汽车研究院、上汽通用东岳汽车、现代汽车(烟台)研发中心、吉利汽车、中通客车等行业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企业和事业单位。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始建于1977年,是山东省最早创办的交通运输类专业,2001年获批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省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2024年获批山东省内唯一的一级学科博士学术学位授权点。
学科现有专任教师48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人。此外,还从青岛海信网络科技、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淄博交管支队等企业和事业单位聘任10余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行业导师。
学科拥有车辆工程与交通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国家城市道路交互与通行装备智能化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分中心、山东省智慧城市云控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道路智能控制与运输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高层次科研平台,设备总价值达2000多万元。本学位点在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山东高速集团、青岛海信网络科技、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等多个行业内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建有研究生实习基地。
学科以道路交通运输系统中的人、车、路、环境为研究对象,形成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与控制、交通安全与环境、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技术、驾驶决策规划技术、协同控制技术、以及通信与安全防护等先进载运工具运用技术研究。拥有山东省青年创新团队2个,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山东省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工程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4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5项。
主要从事道路交互与通行状态感知与评价、多模态交通大数据挖掘与特征提取、城市道路交互与通行拥堵控制、车路协同管控等理论与关键技术探讨研究。提出了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交通流组控动态协同优化方法,开发了城市交通拥堵控制管理系统,应用于全国80余个大中型城市,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近五年承担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12项、政府咨询课题4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
主要从事道路交互与通行系统安全评估、驾驶行为与行驶安全关联、道路交互与通行安全韧性提升、道路交互与通行环境保护等理论与关键技术探讨研究。近五年承担省部级及以上课题15项、政府咨询课题20余项,获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主要从事现代测绘技术的智能路线设计、绿色道路工程材料及公路孕灾环境劣化机理等理论与关键技术探讨研究。突破了公路工程天空地一体化协同监测与公路技术状况评价、“绿色-耐久”路面结构与材料协同设计、公路工程开挖致灾机制与动态智能防控等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近五年主持国家级课题9项、省部级课题20项,出版专著2部,获省部级奖励3项。
部分同学考取东南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长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部分同学入职各地市交通运输局、交警支队、轨道交通集团等交通类企业和事业单位;部分同学入职山东高速、中国重汽、北京易华录、青岛海信网络科技、南京莱斯、潍柴动力、友道智途等行业领军企业。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始建于2001年,是山东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和山东省“十三五”高水平应用型重点专业群专业,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06年获批动力机械及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2017年获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目前是学校重点培育建设的学术学位博士点和专业学位博士点学科。
拥有专职教师40名,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2人,其中德国工程院院士1人,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之百层次人才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优秀青年学者2人。
现拥有山东省低碳能源与节能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中德分散灵活能源系统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山东省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高校低品位能源及余热利用重点实验室、低碳能源与节能技术淄博市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理工大学节能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实验室面积3260m2,设备总值3820余万元。
形成了传热传质理论与节能技术、能源高效转化与清洁利用、新能源利用与储能技术、先进能源动力系统理论与应用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高温固体物料余热利用技术等领域的研究,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料流式固体物料余热回收系统。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料流式固体物料余热回收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成果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省级奖励2项。
主要从事低品位气体燃烧和生物质等有机固废燃烧机理、燃烧过程控制和装备开发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等10余项国家级课题,形成了煤矿乏风瓦斯热氧化利用、固废综合利用等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奖励4项。
主要从事热储能、化学储能、机械储能等多种储能科学方面的研究,探究增加储能密度及储放能速率的方法,并开发在发电、钢铁、焦化、石化等行业的储能应用技术。近年来先后承担10余项国家级课题,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
主要从事动力电池、飞轮储能、内燃发电等多能源系统复合技术、高性能动力电池关键技术等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系统研究了HCPE配流系统的有关理论,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近年来先后承担省部级及以上课题2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4项。
部分同学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一流高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部分同学入职汽车集团(一汽、上汽、广汽、潍柴、重汽等)、电力集团(鲁能、华能、华电、中广核、国家电网等)、节能环保企业、发动机制造企业、能源动力装置设计院所等行业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
最高一等9000元/年。接收的推荐免试生、“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全日制应届毕业生、硕博连读研究生、直博生享受一等学业奖学金。
奖励本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中品德高尚、成绩优异、学术和实践成果突出、积极服务社会的拔尖创新人才。每年评选一次,15000元/人。
研究生“三助”(助教、助研和助管) 岗位津贴:学校统筹利用科研经费、学费收入、社会捐助等资金,设置研究生“三助”岗位,并提供“三助”津贴。
随着国家、学校、院系、导师以及社会等每个方面对研究生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多方合力构建的研究生教育奖助体系将会更完善,奖助覆盖面和资助力度将会持续加强,为研究生安心学习和潜心研究提供坚实保障。
学院近三年研究生就业率年均超过95%,累计考取博士研究生40余人,主要考取学校为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包括:潍柴动力、一汽解放(青岛)、中国重汽、中通客车、山东高速、青岛海信网络科技、北京易华录、南京莱斯、鲁能、华能、华电、中广核、国家电网等行业龙头单位。